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报道>>工作目标专题>>工作动态

大藤峡工程水生态保护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乌原鲤、长臀鮠、多线盘鮈、三角鲂、赤眼鳟、黄尾鲴、银鯝、光倒刺鲃、暗色唇鲮……两年多来,大藤峡公司成功组织突破了9种珍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其中,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人工繁育多线盘鮈,更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空白,为珠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大藤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大藤峡公司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多样、工程壮美”的一流生态水利工程,在基础能力建设、科研团队组织、项目实施安排等方面累计投资超3亿元,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建成“一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五人造生境”全国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是水利系统企业出资的首个珍稀鱼类保护机构”。大藤峡公司移民部(保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通过建立珍稀鱼类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开展红水河流域珍稀鱼类繁育技术研究以及水生生态监测与研究,目前已收集并成功驯化了长臀鮠、长鳍光唇鱼、赤眼鳟3种鱼类,孵化出首批自主繁育的赤眼鳟鱼苗。

移民部(保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大众普遍关心的鱼道过鱼效果问题,大藤峡公司在南木江生态鱼道运用超声波探测、水下机器人、堵截法采样、射频芯片跟踪和鱼道出鱼口集鱼的“五合一”观测技术体系,对鱼道过鱼设施效果进行监测,为鱼道的科学评估及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在2021年,共观测到鲤科、鲶科以及丽鱼科共21种鱼类。

在鱼类繁育方面,大藤峡增殖放流站和来宾增殖保护站采取国内领先的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逐步摸索并攻克了珍稀鱼类人工驯养及繁育相关技术。室内开展保护鱼类乌原鲤和暗色唇鲮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胚胎发育观察、不同孵化方式、不同开口饵料、不同放养密度等相关实验,这两种鱼类种质保存与移殖等技术研究均获得成功。

“面对西江中上游水体环境的鱼类再造生境问题,我们探索采用了人工鱼巢和人造产卵场多种工艺相结合方式,”移民部(保育中心)工作人员说,根据实施阶段的跟踪观测,采取人工鱼巢和人造产卵场等工程措施,有效发挥了增加鱼卵黏附基质的作用,在点位周边水域分布有多种产粘草性卵鱼类和产粘沉性卵鱼类,其中涉及国家II级保护鱼类有1种、受威胁鱼类4种、珍稀鱼类8种。

在科学研究方面,鱼类种群变化规律与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已完成黄尾鲴家系模型构建和实验分析,所获取的10对高分辨率微卫星标记已在回捕个体来源判别中得到了初步验证,鱼类繁殖期水量调度方案研究建立了繁殖期水文特征值与鱼类卵苗量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细化了调度需求。

大藤峡公司移民部(保育中心)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水生态工程体系科研技术优势,推进水生态科研领域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攻关珠江流域珍稀鱼类人工繁育、鱼道过鱼智能观测等技术研究,助力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幸福珠江添砖加瓦。

 

(李林/文)

2022-10-27
主办单位: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桂ICP备17005282号-1 Copyright©2022 大藤峡网站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区南宁市邕宁区龙岗大道6号、广西区桂平市北江桥头大藤峡公司前方营地

桂公网安备 45010902000026号

robots